close

所謂的"退場機制"
相信很多人心中都有一把精確的尺

說到"退場機制"
在很多時候,是值得我們好好衡量
比如說:
  上了台之後,除了說說台詞,要怎麼下臺,也是一門學問
  交朋友時,有進有退,收手與放手之間,尚須好好修習
  寫作的行字之間,哪裡該多下點墨水,何處應輕描淡寫...
  對談中,到底該說些什麼,什麼不該講明,很多時候,我們都不是很成熟

最近......
我算是學著一點了
或許在過去的十幾個年頭裡
我不是過於前進,就是過於後退
收放之間,都沒能拿捏的很好

猶如我上台報告的時候
常常抓不準時間
批哩啪拉的說了一大串
說的如何,倒是另一回事
過與不及...
沒能著實的掌握住
最後都是一般的結局

亦如朋友之間
總是每個人都相好
但是又不能每個人都極為了解
反造成我處處都不討好
正是:所有人都很好的人,總是找不到最要好的人
並非沒有找到最知己的聲音
而是這樣的生活
難免不叫人有些辛苦
是的!我的的確確的累了
做不到每個人都照顧得當
真是必須要懂得學會放手
什麼都放不下的生命
才是什麼都抓不著的日子

振筆疾書的日子
或許有些糜爛
畢竟得一個人品嘗本本的好書之後
或是在一個閒靜的下午中
看完一部影集..也可以獨享咖啡後的心境
最後一併寫上稿紙..
多一些平時的見解後..
一篇文就這麼出爐了
但是......
找不到重心的文章
根本稱不上好文
常常動筆寫呀寫的
也不一定會精準的抓到竅門
只是敏銳度比一般人高上一些罷了
尤其是旅行文學
總不能把旅途中的每一段影像全數紀錄下來吧
適時的裁減...
才更能襯托出章節的美好

每一句的對白
都有著自己獨特的位置
該放在那兒...結果就會「差很大」!!
同樣的話題,不同的對白
就會有不同的結論
的確,對話的內容
往往受控在彼此的生活與學習背景
多多少少都會牽制著的
但是,用點心思,一段看似閒聊的時光
也能因為巧思而增添更多美麗的空間
正也是該積極發問的,就不要客氣
到底要留點安靜的空間,也勿吝嗇

「收放」
我們都該好好學習
誰叫一幅國畫應該處處都有墨漬呢?
是得有部分的空白,更能描繪空靈的情境呀!

「退場機制」
我還學得不是很深
總覺得理論是一回事,實際行動也是另一回事
多少美麗的友情,就葬送在一段不夠成熟的退場機制裡頭

生活不在乎進場時有多麼地華麗
只在乎退場時,我們用什麼樣的態度
不一樣的身段,決定著不一樣的高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yinsia 的頭像
    yinsia

    Yinsia@mango at Here 【喜歡在陽光下牽手、走路】

    yins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